《承教.城傳:九龍學校的故事(第二版)》(2024)
隨着1860年《北京條約》的簽訂,英國佔領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揭開九龍發展的序幕。尖沙咀吸引了不少外國人遷居到此;紅磡一帶則設有船塢、英坭廠和發電廠等重工業;而油麻地向為華人商住地區,民間商業活動頻繁,乃二十世紀初華人社群的主要聚集地。戰後,因應城市的急速發展,政府於九龍灣進行填海工程,發展住宅區和機場,觀塘更被開發為香港第一個衛星城市。
由於人口增長,社會經濟迅速發展,香港的教育需求亦因而大增。不少早年扎根於港島的辦學團體洞悉對岸的教育需要,紛紛跨港拓展教育服務。如今走進九龍,城市面貌雖已經歷幾番轉變,但人們仍能隱約從最早發展的道路和歷史建築,細味新舊城區如何互相交融,從而尋覓區內的歷史延續。現存或已停辦的學校,在不同年代,分佈於區內各處,亦一同譜寫社區歷史,見證城市和教育的發展與變遷。
本書為《承教.城傳:九龍學校的故事》的第二版,力求全面展現九龍以至全港的教育發展,涵蓋九龍早期城市發展、教育歷史及人物訪談等多方面的內容,引領讀者回到熟悉的街道、景點,窺探時代變遷的足跡,回溯早至上世紀四、五十以及六十年代的校園生活,從而明白區內人、事、物如何在教育和城市發展脈絡中互為影響。
《眾志成城:灣仔、東區與南區學校的故事》(2023)
教育向來緊扣經濟脈搏,為不斷演變的各行各業培養人才,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來源。而從教育的發展歷史,我們更可以看到不同時期的社會面貌。本書從人口增長、城市規劃和工業發展三方面,記錄港島灣仔、東區及南區的歷史進程,讓讀者一睹香港由小漁港發展成為大都會的經過。
為了應對社會發展和民生需要,二戰後政府開始着重城市規劃,在灣仔再度填海,在東區和南區興建公營房屋,改善居住環境等等;這些舉措亦帶動私人屋苑的發展。至於學校,作為必要的社區設施,也紛紛在公共屋邨和私人屋苑附近落成。同時,為配合城市發展和改善教學環境,不少原本位於港島中西區的學校也要搬遷,部分還選擇落戶灣仔、東區和南區。城市發展和人口增長無疑令全港各區需要更多教育資源,因而推動政府加建學校;另一方面,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亦帶來對新型職業及技術培訓的大量需求。
本書的編著團隊走訪了三區歷史悠久的學校,它們有些是由社會賢達或政府成立,有些則由不同辦學團體創立或營運,包括:企業、宗教團體、街坊組織等。每所學校各有所長,也各具特色。師長校友親口敍述的往事,加上他們提供的珍貴舊照和文物,重塑了昔日的校園和社區生活,更反映他們對母校的深情厚誼。
《林蔭下教育:新界和離島學校的故事》(2022)
昔日鄉村學校遍布新界與離島,為農村和漁村兒童提供基礎教育。隨着城巿發展和時代變遷,村校由戰後高峰時期的八百多所,到如今僅餘不足二十所,並各以不同的轉變應對當前辦學和教育的需要。
本書嘗試探索新界離島各區的教育發展,梳理區內學校的起源,以及它們最新的發展與轉變。本書旨在回顧新界和離島的教育發展里程,藉著與各校師長、校友訪談,從他們對成長經歷的回憶,分享昔日鄉村校園生活的趣聞軼事—學生上學時出入阡陌、不同級別學生在同一教室上課、放學後需協助家中農務或出海打魚等。點點滴滴勾勒出各鄉各村的歷史和發展,從而印證教育與社區一起的蛻變的片段。
書中涵蓋新界和離島學校的起源與發展、新界師範教育歷史、地區特色、人物訪談、傳統文化習俗等多個範疇,引領讀者回到上個世紀,感受新界和離島學生的求學生活,並深入介紹社區節慶習俗,從多個角度去了解新界和離島鄉村學校與整體社區文化生活脈絡的互動。
《承教.城傳:九龍學校的故事》(2021)
1860年中英簽訂《北京條約》,揭開了九龍發展的序幕,市區急速擴展,人口增長,教育需求亦大增。不少早年扎根於香港島的辦學團體洞悉對岸的教育需要,紛紛跨海拓展教育服務,作育英才。其後,辛亥革命、民國新政府成立、新文化運動,以及抗日戰爭等家國大事相繼發生,不少國內知識分子來港從事教育工作,除港島外,亦有大批國內民眾和學校遷徙至九龍各區。
世代更迭,人事遞嬗。如今,走進九龍半島,城市面貌雖已經歷幾番轉變,但仍能隱約從彌敦道、太子道、上海街、大埔道等最早發展的道路和歷史建築,細味新舊城區如何互相交融,從而尋覓各區的歷史延續。現存或停辦的學校,在不同年代,分佈於九龍各處,亦一同譜寫社區歷史,見證城市和教育的變遷。
《搖籃地 – 中西區教育今昔》(2020)
中西區獨特之處在於它的歷史。百多年來,中西區一直是香港的商業中心;它是殖民地時期最早期開發的地區之一,也是香港教育的搖籃地。英皇、聖類斯、聖士提反、聖保羅、聖若瑟……每一所古老學校,每一段古老校史,每一幢古老校舍,都是香港教育的縮影。《搖籃地──中西區教育今昔》帶讀者走進百多年前的殖民地,追溯本地正規教育的源頭,感受一個多世紀教育發展的流金歲月。在一睹教育先驅風華之時,亦窺探他們的遠大眼光和胸懷,了解他們在設計教學內容時,如何兼顧社會需要和學生背景的縝密心思,更可欣賞古老校舍的建築特色及獨有特質。
《校服歲月:圖說香港校服史》(2019)
由大襟裝、長衫、工人褲、水手服到白色連身裙……我們學生時代都穿過的校服,記載的不只是每個人的青春歲月,還有香港的百年歷史。由時裝設計師陳美怡,聯同香港教育博物館合著的《校服歲月:圖說香港校服史》,參考逾千舊照、校刊、文獻,以及訪問校服供應商、各校師生校友等,再結合香港歷史的發展、世界時尚潮流的影響,從中推敲校服的演變方向,以及背後的文化意義。本書既以年代為縱、款式風格為緯,清晰展示香港校服自開埠至今的發展脈絡;各章亦附多篇小故事,以輕鬆角度為校服史補白。尤其可貴的是,本書不但收錄多張老照片,還有超過四百張手繪插圖,通過一頁頁的視覺盛宴,帶你重新發現我們早已視為日常的校服之美。
《再做一次幼稚園生 – 香港幼兒教育今昔》(2018)
幼稚園生活對很多人來說或已相距很遠,那份樸實的回憶卻值得我們再三回味。為了帶大家重返那個純真年代,香港教育大學香港教育博物館精選逾150幅與幼稚園生活、幼教政策及師訓有關的珍品照片和歷史影像,輯錄成書,當中不少來自各界捐贈,部分更曾在展館展出。全書以輕鬆而翔實的文字,由全港第一間幼稚園開始,圖文並茂細訴香港百年來的幼兒教育變遷。長大後重溫幼年讀書的快樂滋味,必有另一番嶄新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