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高等師範教育的知識寶庫: 黎國燦博士捐贈民國藏書展

我們欣然宣佈黎國燦博士(現任香港教育學院策略規劃處處長及小班教學發展與研究中心總監)再向本館捐贈十本關於1930至1940年代中國師範教育的書籍。這批新增的書籍,連同其原先捐贈的二十八本書籍,現一併於「中國現代高等師範教育的知識寶庫:黎國燦博士捐贈民國藏書展」展出。

另外,黎國燦博士在原有二十件展品外,再借出九件珍貴展品及多幀相片。新展品包括國立浙江大學的紀念章、基督教團契的紀念章、楊松華女士手寫關於杜威先生教育哲學理論的筆記,展示教育家杜威對當時中國教育的影響,以及黎景文先生的畢業論文《中國小學課程的歷史發展》。

廿世紀上半葉的中國,內憂外患,教育為抗戰建國之大業,不少知識份子在條件貧乏的情況下艱苦耕耘,建設了中國的現代師範教育。

中國高等師範教育始於廿世紀初,與歐美日本相比,起步較晚。一九零二年京師大學堂師範館的設立標誌著中國現代高等師範教育的開始。早期師範教育深受日本影響,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後,國民政府在全國設置師範學校及學院,女性亦可首次入讀師範課程。一九二二年,政府頒佈「學校系統改革案」,模仿美國教育體制,對師範教育的設置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除「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於一九二三年升格為「北京師範大學」外,其餘的高等師範學校都合併為綜合大學中的一個學院或學系。一九三八年教育部為了加強師資培訓,創設一所國立師範學院、及在五所國立大學設立師範學院。一九三九年再訂定全國師範學院規程及課程架構。

這時期不少留學美國和歐洲的知識份子回國受聘於大學師範院校,引進了西方教育理論和研究方法,並編寫教材和書籍,培育教師,對中國現代的師範教育作出了卓越貢獻。這次展覽主要展出一批原屬於黎景文先生及楊松華女士於1943年至1947年間就讀於國立浙江大學師範學院教育系時所用的教科書及參考書籍,由他們的兒子黎國燦博士(現任香港教育學院策略規劃處處長及小班教學發展與研究中心總監)慷慨捐贈予香港教育博物館。

這批書籍涵蓋當時高等師範教育的知識範疇,亦反映中國在這個特殊的政治及社會處境下高等師範教育的發展情況。展出書籍共28本,主要有關中國三十至四十年代流行的教育研究及理論,包括由上海商務印書館以中文出版的「大學叢書」。

黎國燦博士表示:「捐贈該批書籍乃向三十、四十年代中國的教育家、師範院校師生致敬。他們經歷戰亂,在艱苦條件下仍堅持教學與研究,為中國現代教育作出重大的貢獻,當中有許多大學師範畢業生,包括家父和家母,於一九四八年移居香港,並為香港戰後急速發展的學校教育作出重要的貢獻,而在鄉村學校教育上尤為顯著。」

黎景文先生及楊松華女士原籍廣東省茂名縣(現稱高州市),因學業成績優異,於1943年獲政府保送至國立浙江大學師範學院就讀,當時因戰亂,浙大校址西遷至貴州省。日本投降後,二人輾轉經香港前往杭州原校繼續學業,於一九四七年畢業後,在浙江省實習任教,培養當地教師,隨後中國陷於內戰,兩人於一九四八年雙雙來港,先後曾於數間鄉村學校任教。二人終身以培育下一代為己任,為本港的鄉村教育貢獻了三十餘載。

黎國燦博士承傳父母志向,歷任中學教師、教育署督學及葛量洪教育學院首席講師,後加入香港教育學院。藉著今次展覽,黎博士借出二十件珍貴展品及多幀相片,包括1947年國立浙江大學教育系的畢業生與師長合照,浙大教授及畢業生名冊、黎景文先生和楊松華女士獲國民政府及人民政府先後頒發的畢業証書,以及早年在新界鄉村學校任教及葛量洪師範學院進修的照片。

這批書籍及展品在戰亂時期多次遷徙,得以妥善保存,彌足珍貴,從中可窺見師範教育在現代中國發展的歷史軌跡,以及戰後中國知識份子來港的足跡,並印證他們為當時的香港教育作出的貢獻。參觀者可利用展場內的電腦瀏覽該批書籍的全文內容。

日期:
2012年2月20日至5月31日
*展期延至2012年8月31日

下載:
展覽海報

English  |   A-   A+